三八 去彼取此 人生佛陀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振(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遵守“道”的原则,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实际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实际是没有“德”。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大爱之人,不求回报。大义之人,要实现他的目的。坚定捍卫礼法的卫道士有心作为却没人响应他,就挥动着臂膀把人扔到预定的路上去,强迫别人做他认为好的事情。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厚信任不足的产物,祸乱就此萌芽。所谓“先知”,不过是拿“道”来哗众取宠,愚昧就此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忠厚,不居浅薄;存心朴实,不哗众取宠。所以要舍弃哗众取宠而坚持朴实忠厚。
这是老子最精辟的人生境界学说吧?
或者可以说,儒家孔夫子的“仁”和“礼”,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分量值得夸耀的。
孔先生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凡俗的世间,倒也似乎确实更有意义一些。因为我们这些凡俗之人嘛,眼光总是短浅的,就要有仁义礼制来强引教化。
或者说,我就是没有这个用心,才在这里混成了老油条,呵呵……
仁义之人,很讨人欢喜,就像观音菩萨,但终究不会是佛陀的;你可以说,我们不必要观音吗?
阿弥陀佛!
存心朴实,不事浮华;舍弃浅薄,安守敦厚。
评论